推书机
一个莫得感情的推书机器

第2章

十一月的江南,寒意渐浓。第七十四军残部陆续抵达南京外围的句容、汤山一带 的休整地域。说是休整,实则是一片混乱和萧条。沿途收容的溃兵、各地补充来的新兵、以及军部原有的骨干混杂在一起,如同一个大杂烩。营地是临时搭建的,简陋的帐篷和草棚难以抵挡越来越重的寒气,粮食供应时断时续,药品更是极度匮乏,伤员的哀嚎日夜不绝。

俞济时站在临时军部门口——一座征用的农家祠堂前,望着外面熙熙攘攘却又显得茫然无措的队伍,眉头紧锁。淞沪血战的疲惫尚未消退,重整军队的千头万绪和迫在眉睫的南京保卫战压力,如同两座大山压在他的肩上。他知道历史,知道南京即将面临什么,这让他心中的焦灼感远超旁人。

“军座,统计数字初步出来了。”参谋长陈式正拿着一叠文件走过来,脸色凝重,“我全军现有人员约一万两千人,其中轻重伤员占近三成。武器方面,步枪不足八千支,轻机枪只剩一百二十余挺,重机枪不到四十挺,迫击炮、山炮加起来不足三十门,弹药更是奇缺……”

听着这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数字,俞济时的心不断下沉。这几乎等于被打残了,需要从头重建。

“兵员补充情况如何?”他沉声问道。

“从湖南、江西补充来的新兵约五千人,已经陆续到达。但是……”陈式正顿了顿,“这些新兵大多是被抓壮丁来的,面黄肌瘦,缺乏训练,很多人连枪都没摸过。而且,畏战情绪普遍。”

俞济时点了点头,这在他的预料之中。他深吸一口气,寒冷的空气让他精神一振。

“传令下去,召开团级以上军官会议。另外,通知王耀武师长,请他务必参加。”

很快,在祠堂临时布置的会议室里,第七十四军的主要军官们再次聚集。相比淞沪战前,人数少了许多,熟悉的面孔上也多了风霜和伤痕。王耀武坐在俞济时下首,虽然疲惫,但眼神依旧锐利。

“诸位,”俞济时开门见山,没有多余的寒暄,“我们刚从淞沪的血海里爬出来,弟兄们伤亡惨重,部队亟待重建。但是,鬼子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。南京,就在我们身后!”

他指了指地图上那个醒目的名字,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过去,气氛瞬间变得无比沉重。

“委座和唐司令长官(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)决心固守南京。我们第七十四军,作为主力之一,守土有责,义不容辞!”俞济时的声音斩钉截铁,“但是,以我们现在的状态,能守住吗?”

他环视众人,目光如炬:“不能!我们现在是一盘散沙,是乌合之众!这样上战场,只能是送死,辜负委座的重托,更对不起淞沪牺牲的万千弟兄!”

军官们沉默着,脸上露出不甘和忧色。

“所以,当前第一要务,不是忙着划防区,修工事!而是整军!要在最短的时间内,把我们这把卷了刃、断了骨的刀,重新打好,磨快!”俞济时猛地一拍桌子,“我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,十天!我只给你们十天时间!十天内,我要看到一支焕然一新的第七十四军!”

他看向王耀武:“王师长,51师情况稍好,整编工作由你主要负责。以原有老兵为骨架,补充新兵,重建各级建制。军官缺额,优先从作战勇敢、有经验的老兵和军士中提拔!”

“是!军座!”王耀武起身领命,他知道任务艰巨。

“冯副军长,你负责协调后勤,想尽一切办法,搞到粮食、被服和药品!不能让弟兄们饿着肚子、带着伤上阵地!”

“陈参谋长,你负责制定详细的整训计划。射击、投弹、刺杀、土工作业,这些基础科目,一天也不能停!重点是班排战术和夜间作战,这是我们以弱胜强的法宝!”

“各旅、团长,回去后立刻整顿部队,严肃军纪!对于扰民、抢劫、煽动恐慌者,无论官兵,一律军法从事!我要的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铁军,不是土匪!”

俞济时一条条命令下达,清晰而果断。他没有时间去慢慢感化,只能用最严厉的手段,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这支残破的军队重新凝聚起来。

会议结束后,整个第七十四军的营地如同一个巨大的蜂巢,瞬间高速运转起来。

王耀武亲自坐镇51师驻地,将补充来的新兵打散,编入以老兵为骨干的班排。他要求所有军官必须深入基层,与士兵同吃同住,了解情况,解决问题。对于那些怯战、动摇的军官,他毫不留情地撤换。一时间,51师驻地口令声、操练声不绝于耳,虽然依旧混乱,但已经有了些军队的样子。

58师这边,损失更大,重建工作更加困难。俞济时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其中。他撤销了伤亡殆尽的348团建制,将其剩余人员补充到347团和其他部队。提拔作战英勇的347团连长赵大河为代理营长,将一批经历过血战的老兵提拔为连排长。

他亲自到各营连视察,检查整训情况。看到新兵连队列歪歪扭扭,他并没有发火,而是走到队伍前,亲自示范持枪、瞄准、突刺的动作。他的动作标准而有力,带着一股沙场悍将的杀气,让那些新兵看得目瞪口呆,继而心生敬畏。

“看到没有?当兵,就要有个当兵的样子!枪都拿不稳,怎么打鬼子?”俞济时声音洪亮,“我知道你们很多人怕,我当初也怕!但怕没用!你越怕,鬼子越嚣张!只有你练好了本事,手里的枪握稳了,刺刀磨快了,你才能不怕!才能让鬼子怕你!”

他摒弃了那些文绉绉的政治说教,用的都是最朴实、最能打动这些农家子弟的话语。他让张铁柱从警卫营抽调骨干,组成督训队,一方面监督训练,另一方面也作为战术示范分队,将淞沪战场总结出来的实战经验,手把手地教给新兵。

“防炮,要听声辨位,声音越尖越近,要赶紧趴下找掩体!”

“拼刺刀,讲究快、准、狠!不要怕,鬼子的刺刀技术死板,看准了捅他胸口!”

“夜间行动,脚步要轻,耳朵要灵……”

这些用鲜血换来的经验,比任何操典都更管用。新兵们在老兵和军官的督促下,在严酷的训练和死亡的威胁下,被迫快速成长。虽然每天都有士兵因为受不了艰苦而逃跑,但更多的人选择了留下,因为他们无处可去,也因为那位身先士卒的军座,让他们看到了一丝活下去、甚至报仇雪恨的希望。

后勤方面,冯圣法使出了浑身解数。他带着辎重团长孙长胜,几乎跑断了腿,穿梭于南京的各个衙门和仓库,软磨硬泡,甚至不惜拉下脸面去争、去抢,总算是搞到了一些粮食、冬衣和少量的药品,勉强维持着部队的基本需求。

十天的期限转眼即到。虽然距离“焕然一新”还有很大差距,但第七十四军的面貌确实发生了显著变化。散漫的溃兵被重新编入了建制,新兵至少学会了基本的队列和武器操作,军官队伍经过整顿,执行力大大提高。更重要的是,那种从淞沪带下来的绝望和颓废之气,被一种紧张、肃杀而又带着一丝求战欲望的氛围所取代。

这天,俞济时正在检查58师一个新建连队的土工作业,通讯营长王继明匆匆跑来。

“军座,卫戍司令部命令!令我部即日开赴南京东南郊之淳化、方山一带,接管防务,构筑工事,阻敌西进!”

终于来了!俞济时心中一紧。他接过命令仔细看了一遍,内容与他所知的历史大致吻合。第七十四军被赋予了守卫南京东南门户的重任。

“知道了。”俞济时平静地将命令收起,“通知各师,准备开拔。命令炮兵团长李向荣、工兵营长陈国栋,立刻前往淳化、方山勘察地形,规划炮兵阵地和核心工事。”

他没有立刻动员,而是带着一种异常的冷静,开始部署接下来的任务。他知道,真正的考验,现在才刚刚开始。他和他这支刚刚重新拼凑起来的军队,即将踏入另一个,更加残酷的血肉磨坊——南京保卫战。而这一次,他不仅要面对强大的敌人,还要面对那场注定发生的、惨绝人寰的悲剧。他能做的,就是在悲剧发生之前,尽可能多地杀鬼子,尽可能久地守住阵地,尽可能多地……保留这支军队的种子。

他的目光再次投向西方,那里是南京城的方向,目光深沉而坚定。

继续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