灶房里的油灯昏昏沉沉,豆大的火苗被穿堂风吹得几欲熄灭。王老实蹲在灶台边,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,映着他那张被岁月犁出沟壑的脸。灶台上还温着一碗米汤,是给李氏留的,碗沿结着层薄薄的米皮,像层半透明的膜。
他手里攥着根烧焦的柴火棍,在地上划拉着不成形的字。土坯地上已经有了几个歪歪扭扭的印记,“狗剩”、“铁蛋”、“栓柱”,都是村里娃常用的名儿,贱名好养活,老一辈都信这个理。可他盯着那几个字看了半晌,又用鞋底蹭掉了,像是不满意。
李氏坐在炕沿上,怀里抱着个眉目清秀的娃。只是那娃脸色有些黄,大概是水土不服,一年多来时不时就有些萎靡不振的。刚买来那会儿他们就叫他“狗剩”,这会儿想着应该给他起个正式的大名了。她用下巴轻轻蹭着娃柔软的胎发,声音压得很低,怕惊着怀里的小生命:“他爹,别琢磨了,就叫个结实的名儿吧。你看村东头老陈家的三小子,叫‘钢镚’,不就壮得像头小牛犊?咱这娃……遭了太多罪,得有个能扛事的名儿镇着,别像前村那几个似的,三天两头闹病。”
王老实“嗯”了一声,磕了磕烟袋锅。黄铜烟锅磕在灶角的石头上,发出沉闷的响声,混着烟灰抖落的,还有些黄褐色的土末,落在他粗布裤的膝盖上,像给补丁又添了层新的印记。这土是黄土高原的土,黏得很,沾在布上就很难拍掉,就像这高原上的日子,沉甸甸地压在人身上。
“结实……”他咂摸着这两个字,手指在地上敲了敲,“就叫‘石’吧。王石,石头的石。”他抬头看了眼李氏怀里的娃,眼神里难得有了点光亮,“山里的石头,风吹雨打的,太阳晒,霜雪冻,多少年都立在那儿,结实,耐活。”
李氏低头看了看怀里的娃,那娃不知醒着还是睡着,小嘴动了动,像是在应承。她轻轻拍着他的背,叹了口气:“这名儿好,就叫王石。咱王石,以后定能像石头一样,稳稳当当立在这黄土地上。”
这被叫做王石的娃,其实本不姓王。他原叫谢浩楠,是去年冬天,王老实赶车去镇上换粮回来时,在路边草丛里“捡”到的。说是捡,其实是花了所有积蓄从一个鬼鬼祟祟的汉子手里换来的。那时候他才刚两岁,冻得嘴唇发紫,嗓子眼里发出小猫似的哼唧声,怀里揣着块碎了角的玉佩,上面刻着个模糊的“楠”字。王老实没读过书,不认得那字,只觉得这娃可怜,揣进怀里就带回了家。
如今王石已经三岁了。流逝的时光,足够让江南水乡的软语被黄土高原的粗粝方言磨去棱角。他已经能说些简单的中原土话,虽然吐字还有些含糊,像是嘴里含着颗没化的糖。但他性子闷,不爱说话,总爱一个人蹲在门槛上看太阳。
太阳从东山头爬起来,把对面的土坡染成金红色,他就蹲在那儿,小手托着下巴,眼神定定的,不知道在想些什么。太阳慢慢移到头顶,晒得地上发烫,他还是蹲在那儿,像块被人遗忘的小石头。直到李氏喊他吃饭,他才慢吞吞地站起来,拍掉裤子上的土,低着头走进屋。
李氏这时候还没生养,心里把王石疼得紧。夜里天冷,她总把他搂在怀里睡,用自己的体温焐着他冰凉的小脚。王石睡觉不老实,总爱蹬被子,李氏就得一夜醒好几回,给他掖好被角。醒着的时候,她就摸着他柔软的头发,给他讲些庄稼人的故事。
讲春耕时要趁时节好下种,讲夏锄时得把草除干净,不然会抢了庄稼的养分,讲秋收时要把谷穗晒得干透了再入仓,不然会发霉。王石大多时候不说话,就贴着她的胸口听着,听着听着就发出均匀的呼吸声。
有一次,李氏给他洗澡,搓到他脖颈靠着肩头上那块浅疤时,动作不由得轻了些。那疤似乎是被人贩子赶路时蹭的,当时大概是蹭破了皮,结了痂又被蹭掉,反复几次,就留下了这么个月牙形的印记,像块没长好的皮肤。李氏叹了口气,声音低得像蚊子哼:“娃啊,你爹娘要是还活着,要是能寻到这儿来,我……我就还给他们。”
她知道这话不该说。王老实反复叮嘱过,要告诉娃,他爹娘早就没了,是他们从路边捡回来的。可每次看到这疤,看到娃偶尔望着远方发呆的样子,她心里就像被什么东西揪着疼。谁家的娃不是爹娘的心头肉呢?能舍得把这么小的娃丢在路上?八成是遭了难。
王石听不懂她话里的意思,只是睁着黑亮的眼睛看她。那眼睛很亮,像浸在水里的黑葡萄,映着油灯昏黄的光。他偶尔会想起一些零碎的片段,像是隔着层毛玻璃看东西,模糊不清。
有时候是亮得晃眼的灯笼,一串一串的,挂在很高的地方,红得像燃着的火;有时候是飘在水上的船,船板摇摇晃晃,能听到哗啦啦的水声;还有时候,会想起一个总笑着叫他“阿楠”的女声,那声音很温柔,像春天里拂过麦田的风。
这些念头像田里的野草,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冒了出来,挠得他心里痒痒的。可他不敢多想。有一次他问王老实:“爹,阿楠是谁?”王老实正在磨镰刀,听到这话,动作顿了一下,随即把镰刀往石头上重重一磕,沉声道:“哪来的阿楠?那是你做梦瞎想的。你爹娘早就没了,是我和你娘捡了你,你就叫王石,是王家的娃。”
他的声音很严厉,王石吓得缩了缩脖子,再也不敢问了。从那以后,那些零碎的念头再冒出来,他就用力把它们踩下去,像踩掉脚边的小石子。他告诉自己,他是王石,是王老实和李氏的娃,他的家就在这黄土坡上,有土坯墙,有茅草顶,还有个总爱蹲在灶台边抽烟的爹,和一个总爱给他讲故事的娘。
春末的时候,该下种了。王老实扛着锄头,提着装谷种的布袋子,让王石跟在后面。“过来,跟爹学撒种子。”他把袋子往地上一放,抓出一把谷粒,塞进王石手里,“攥紧了,走一步,撒一把,别撒太多,也别太少。”
王石小手攥着谷粒,谷粒有些硌手,带着点土腥味。他学着王老实的样子,迈着小短腿跟在后面,走得跌跌撞撞。地里的土刚翻过,松松软软的,脚踩上去深一脚浅一脚,像踩在棉花上。
走到田埂边时,他脚下一绊,整个人往前扑去,结结实实地摔在泥里。手里的谷粒撒了一地,沾了泥的谷粒滚得到处都是。额头磕在硬邦邦的田埂上,疼得他“哇”地一声就想哭。
他抬起头,看着前面的王老实,盼着爹能过来扶他一把,像李氏那样,揉揉他的额头,哄他几句。
可王老实没回头。他只是在前面蹲下来,用锄头把翻起的土整平,头也不回地喊:“自己爬起来!王石,你是石头做的,哪能这么不经摔?”
他的声音不高,却带着股不容置疑的硬气,像田埂上的石头,硌得人心里发紧。
王石张着嘴,眼泪在眼眶里打了转,可看着爹挺直的背影,那哭声怎么也没发出来。他趴在泥里,尝到了嘴里的土腥味,那味道和灶台上的土、门槛上的土一样,带着股淡淡的涩味,是这黄土地独有的味道。
他忽然就不想哭了。他慢慢收起张开的手,撑着松软的泥土,一点一点地爬起来。膝盖上沾了厚厚的泥,额头上红了一片,可他没再看王老实,只是低着头,用小手捡起散落在地上的谷粒,重新攥在手里。然后,他迈着还不太稳的步子,继续往地里撒种子。
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,像株刚栽下去的小苗,看着单薄,风一吹就晃悠悠的。可他的脚踩在松软的泥土里,一步一步,很稳。就像王老实说的那样,他是石头,石头的根,正悄悄地往这黄土里扎。
李氏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,看着田里一大一小两个身影,手里攥着块粗布帕子,轻轻擦了擦眼角。她知道,王老实是对的。在这黄土地上讨生活,光有疼惜是不够的,得有股子硬气,像石头一样,能扛住风,顶得住雨,才能扎下根,活下去。
这黄土,既是他们的依靠,也是他们的试炼。而王石这个名字,就是爹娘能给他的,最实在的祝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