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书机
一个莫得感情的推书机器

第4章

一、科学之境后的回望

智核总部的私人图书馆里,陈墨指尖划过一排烫金书脊,从《量子场论》到《弦理论讲义》,从《基因编辑伦理》到《暗物质探测原理》——这些现代科学的巅峰著作,在他50倍学习能力与超频算力的加持下,早已内化为思维的一部分。

“第173次通读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》,发现牛顿对‘绝对时空’的描述,与您丹劲状态下的‘虚空感知’有37%的相似性。”智能系统的声音打破寂静,屏幕上弹出对比图:牛顿手稿中的力线图,竟与陈墨血核能量场的分布轨迹隐隐相合。

陈墨合上书本,望向窗外。现代科学用公式与实验构筑了宏伟的知识大厦,却在某些领域留下了模糊的边界——比如意识的本质、能量的本源、生命的意义。这些科学暂时无法完全解答的问题,他在修炼丹劲时,却能通过血核的直觉隐约触及。

“或许,答案不在实验室的仪器里,而在古人的哲思中。”他取出一本泛黄的《道德经》,这是他收藏的汉代帛书本,字里行间还留着前人批注的朱砂痕迹。当指尖触到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时,丹田的血核突然微微震颤——这与他研究宇宙大爆炸理论时的能量演化模型,竟有着跨越时空的共鸣。

学无止境的真谛,或许不是沿着一条路走到尽头,而是在抵达某个高峰后,敢于转身望向另一片山脉。陈墨做出决定:暂时停下对前沿科学的追逐,沉入人类先贤的智慧海洋。

二、东方哲思:从“道”到“术”的贯通

陈墨的先贤研学,从系统梳理东方典籍开始。

在昆仑秘境的书房里,全息投影将《周易》的六十四卦与量子力学的波函数叠加在一起。他发现乾卦的“潜龙勿用”对应着粒子的基态,“飞龙在天”则像激发态的能量跃迁;而坤卦的“厚德载物”,与他修炼的“血核养劲”理念,都指向“包容与承载”的智慧。

“《庄子·逍遥游》中‘鹏之徙于南冥也,水击三千里,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’,描述的或许是一种能量转化效率。”他在笔记中写道,用丹劲的感知力分析:“水击三千里是势能积累,抟扶摇是借势而为,这与我们的固态电池储能原理高度相似——只是古人用寓言,我们用公式。”

对儒家典籍的研究,则意外地启发了他对公司管理的思考。《论语》的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,让他优化了智核的合作伙伴体系,将利润分成比例向中小企业倾斜;《大学》的“格物致知,诚意正心”,被转化为研发团队的伦理准则:每次技术突破前,必先“诚意”自问是否符合人类福祉。

最让他着迷的是兵家智慧。《孙子兵法》的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,被他用于应对科技竞争——当竞争对手试图用专利战围剿时,智核主动开放200项非核心专利,反而赢得了行业话语权;《吴子兵法》的“兵不在多,以治为胜”,与他“少而精”的核心团队建设理念不谋而合,智核的研发效率始终是行业平均水平的5倍。

“您的‘丹劲直觉’与古籍解读的契合度达89%。”林薇看着分析报告惊叹,“比如您凭直觉提出的‘能量闭环’理论,在《列子·天瑞》中早有记载:‘运转无穷,而不可穷也,此之谓生化’。”

陈墨却摇头:“不是巧合,是智慧的共通性。古人用经验与直觉触摸真理,我们用实验与公式验证真理,终点本就相同,只是路径不同。”

三、西方先哲:理性与浪漫的交响

转向西方先贤时,陈墨选择从古希腊哲学切入。

柏拉图的“理念世界”让他联想到AI的虚拟建模——智核的“智核-Ω”能在虚拟空间中构建完美的物理模型,这是否就是柏拉图所说的“现实是理念的影子”?亚里士多德的“四因说”(质料因、形式因、动力因、目的因),被他用于分析金丹的炼制:牦牛肉是质料,分子重构是形式,虎豹雷音是动力,滋养肉身是目的,四者缺一不可。

“笛卡尔的‘我思故我在’,与您丹劲状态下的‘意识锚定’太像了。”李默拿着对照图说,“他强调意识是存在的证明,而您的血核感知,正是通过强化意识来稳定能量存在。”

陈墨却从康德的“物自体”理论中找到了更深的共鸣。这位哲学家认为,事物的本质(物自体)是人类理性无法完全触及的,只能通过“现象”去推测——这与他修炼丹劲时的体会一致:血核能感知到能量的流动(现象),却无法完全理解能量的本质(物自体),正如科学能描述引力,却至今无法解释引力的本源。

在艺术领域,先贤的智慧同样给了他启发。达芬奇的《维特鲁威人》描绘的人体比例,与他脱胎换骨后的肉身数据惊人吻合;米开朗基罗的雕塑《大卫》展现的肌肉张力,竟暗合形意拳的发力原理。“艺术是另一种形式的科学,”陈墨在参观乌菲兹美术馆时感慨,“都在探索‘完美’的边界。”

甚至文学作品中的隐喻,也能为科技提供灵感。卡夫卡的《变形记》让他思考“生命形态转化”的可能性,推动了智核在生物力学领域的研究;但丁的《神曲》中对九层地狱的描述,启发他设计了多层级的网络安全防御系统,每层都有独特的“炼狱”考验。

“西方先贤更擅长用理性构建体系,东方先贤则长于用直觉把握整体。”陈墨在东西方智慧对比图上写下结论,“就像我的左右脑,缺一不可。”

四、古印度与阿拉伯:被遗忘的智慧明珠

陈墨的先贤研学,没有忽略文明史上的“中间环节”。

古印度的《奥义书》中“梵我合一”的理念,与他修炼丹劲时“打破虚空”的追求形成呼应。当他在静室中运转血核,想象自己与宇宙能量融为一体时,总能想起书中的描述:“就像盐溶入水,个体意识融入宇宙意识,却又无处不在。”这种体验,甚至帮助他优化了量子纠缠的实验设计——将两个纠缠粒子视为“梵与我”,理解它们超越距离的感应。

阿育吠陀医学中的“三体液”理论(气、胆、痰),看似与现代医学相悖,却在他的医疗AI中焕发新生。周琳的团队发现,将“三体液平衡”作为AI诊断的辅助参数,能让中医辨证的准确率提升23%,“就像给机器装上‘整体观’的眼睛。”

阿拉伯先贤的智慧,则在科学史上架起了关键的桥梁。花拉子米的《代数学》奠定了现代数学的基础,陈墨在研究加密算法时,发现他提出的“还原与对消”原理,与现代区块链的哈希运算有着相同的逻辑内核;伊本·海赛姆的《光学》,不仅记录了透镜原理,更提出“通过实验验证理论”的科学方法,这与智核“先假设、再验证、后应用”的研发流程不谋而合。

“巴格达智慧宫在中世纪保存了大量古希腊典籍,否则文艺复兴可能要晚几百年。”陈墨在参观阿拉伯文化博物馆时说,“这提醒我们,智慧的传承比创造更重要——就像我收集各国武学,不是为了垄断,是为了让它们活下去。”

他甚至从阿拉伯诗歌中获得了技术灵感。诗人穆太奈比的诗句“骏马的速度,不及思想的飞跃”,让他重新设计了智核的信息传输协议,将“思想的迅捷”转化为数据压缩与传输效率的突破,使智核的量子通信速度提升了40%。

五、智慧的闭环:从实践到哲思的回归

一年后,陈墨的“先贤研学计划”进入尾声。他在智核总部的中央展厅,搭建了一座“智慧长廊”——左侧陈列着现代科技成果,右侧摆放着对应的先贤典籍,中间用全息投影展示两者的关联。

《道德经》的“道法自然”对应着可持续能源系统,《论语》的“和而不同”连接着多元文化协作平台,柏拉图的“洞穴寓言”与VR虚拟现实技术遥遥相对,花拉子米的代数手稿旁,是智核最新的加密算法模型。

“您看这里。”陈墨指着《黄帝内经》与基因编辑技术的连接点,“古人说‘不治已病治未病’,我们的基因预测模型,本质上就是在实现这个理念——通过基因测序提前发现潜在疾病风险,这不是对传统的否定,而是传承。”

林薇看着长廊里穿梭的年轻研发人员,他们对着古籍与科技模型指指点点,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。“以前总觉得老祖宗的东西过时了,现在才发现,他们早就为我们铺好了路。”

陈墨望向窗外,智核大厦的玻璃幕墙反射着蓝天白云,远处的实验室里,新的突破正在酝酿。他忽然明白,学无止境的真谛,不是在知识的海洋里永不停歇地游泳,而是像先贤那样,在仰望星空时脚踏实地,在钻研技术时不忘思考“为何而研”。

“准备启动‘先贤数据库’吧。”他对林薇说,“把所有典籍与现代科技的关联数据上传,开放给全球研究者。智慧不是私有财产,是人类共同的灯塔。”

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玻璃幕墙照进智慧长廊,照亮那些泛黄的古籍与冰冷的芯片时,陈墨仿佛看到了跨越千年的对话——古人的智慧如星,现代的科技如舟,载着人类,在探索真理的航程上,永远向前。

继续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