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章 雏凤清声惊四座
全院大会上何雨柱力抗易中海,将“互帮互助小组”这面看似光鲜的大旗戳得千疮百孔,最终使其不了了之。这件事在四合院里造成的震动,远比表面看起来要深远得多。
以往,易中海凭借其八级工的身份、一大爷的地位以及那套“团结”、“大局”的话术,在院里几乎可以说一不二。即便有人心中不满,也多是敢怒不敢言。但何雨柱,这个年仅十六七岁的半大小子,却敢在众目睽睽之下,据理力争,条分缕析,硬是逼得易中海不得不暂缓其计划。
这无疑像一块巨石投入死水潭,激起了层层浪涌。许多原本习惯于沉默或顺从的住户,内心深处某些被压抑的东西,似乎被悄然唤醒。他们看何雨柱的眼神,除了之前的敬畏和佩服,更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,仿佛在他身上,看到了另一种可能的活法——不依附、不盲从,靠自己的本事和道理,同样能活得硬气。
易中海显然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微妙的变化。他变得更加沉默,脸上那惯有的沉稳笑容也似乎淡了些,偶尔与何雨柱在院里碰面,目光相交时,那眼底深处的寒意几乎不加掩饰。他知道,何雨柱已经成了他维系院内权威的最大障碍,必须想办法遏制,甚至……拔除。只是,经过几次交锋,他也明白,何雨柱这块骨头,又硬又滑,绝非易与之辈,需要等待更合适的时机。
何雨柱对此心知肚明,但他无暇也无意与易中海进行无休止的院内缠斗。他的世界,早已不局限于这四方院落。轧钢厂食堂,才是他眼下施展抱负、安身立命的主战场。
代理班长的工作千头万绪,远比单纯当一个厨子要复杂。不仅要保证每日几百号工人的饭菜按时按质供应,还要协调人员,管理物料,控制成本,应对上级检查,甚至还要处理后厨内部可能出现的各种人际矛盾。这对于一个少年而言,是巨大的压力和挑战。
但何雨柱硬是扛了下来。他融合了前世的管理经验和今生的实践摸索,将食堂打理得井井有条。那套由他创立并强推的物料管理制度,在经过初期的阵痛后,如今已深入人心,成效显著。食堂的浪费现象大大减少,成本得到有效控制,连厂财务科都派人来学习过经验。而稳定的饭菜质量,也赢得了工友们的一致好评,“食堂小何班长”的名声愈发响亮。
李怀德主任乐得清闲,将更多权力下放,对何雨柱几乎是百分百的信任。这种信任,既是动力,也是沉甸甸的责任。
这天下午,何雨柱正在核对本周的食材消耗报表,马华匆匆跑来,脸上带着兴奋和一丝紧张:“班长!班长!杨厂长办公室来电话,说让你现在过去一趟!”
杨厂长亲自召见?何雨柱心中一动,放下手中的报表,整理了一下衣领:“知道什么事吗?”
马华摇摇头:“没说,就说让你赶紧去。”
何雨柱点点头,心中快速盘算着。最近食堂工作一切正常,没出什么纰漏,杨厂长突然召见,所为何事?是之前招待领导立功的后续嘉奖?还是……有了新的任务?
他不敢怠慢,快步穿过厂区,来到厂部办公大楼。敲开杨厂长办公室的门,只见杨厂长正坐在办公桌后,旁边还坐着李怀德主任,另外还有两位穿着中山装、气质不凡、看起来像是上级单位来的陌生中年男子。
“杨厂长,李主任。”何雨柱恭敬地打招呼,同时向那两位陌生人点头致意。
“何雨柱同志来了,快请坐。”杨厂长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,指了指旁边的沙发。李怀德也对他投来鼓励的眼神。
“介绍一下,”杨厂长对那两位陌生男子说,“这位就是我们厂食堂的代理班长,何雨柱同志。别看他年轻,手艺和管理都是一把好手!”他又对何雨柱说,“柱子,这二位是市工业局后勤处的王处长和刘科长。”
市工业局的领导!何雨柱心中微凛,态度更加谦逊:“王处长,刘科长,您们好。”
王处长看起来五十岁左右,面容严肃,目光锐利,打量着何雨柱,带着明显的审视意味。刘科长则稍显随和些。
“何雨柱同志,不必紧张。”王处长开口,声音洪亮,“我们这次下来,主要是调研各厂的后勤保障工作,尤其是食堂管理这块。你们红星轧钢厂食堂最近变化很大,名声在外啊,连局里领导都听说了。所以特意来看看,取取经。”
原来是为了食堂管理来的!何雨柱心中一定,只要不是来找茬的就好。
李怀德连忙接话:“王处长过奖了,我们也是在摸索中前进。主要是小何同志肯动脑筋,敢抓敢管。”
杨厂长笑着补充:“是啊,柱子搞的那套物料管理办法,确实效果不错。”
王处长不置可否,目光依旧盯着何雨柱:“何雨柱同志,听说你那套管理办法,是你自己琢磨出来的?能具体跟我们讲讲吗?比如,是怎么想到要这么做的?推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?现在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?”
这些问题个个切中要害,显示出这位王处长是个懂行的,绝非下来走马观花之辈。
何雨柱深吸一口气,知道这是展示也是考验。他没有丝毫慌乱,思路清晰,语言简练地将自己当初观察到的问题(物料浪费、管理粗放)、制定办法的初衷(降低成本、提升质量、明确责任)、推行过程中的难点(部分老同志不理解、习惯改变难)以及最终呈现的效果(成本数据下降、浪费减少、饭菜质量稳定、工友满意度提升),一一道来。
他不仅讲理念,更注重用数据和事实说话,比如对比推行新规前后几个月的食材消耗量和工友投诉率的变化。他语气平稳,态度不卑不亢,既说明了成绩,也不回避困难,展现出的沉稳和老练,与他年轻的外表格格不入。
王处长听着,严肃的脸上渐渐露出一丝讶异和欣赏。他原本听说红星厂有个年轻的食堂班长搞出了点名堂,还以为是厂里吹嘘或者运气好,没想到眼前这个少年,对管理的理解和实践,竟然如此扎实和系统!这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期。
刘科长也不时点头,在本子上记录着。
“嗯,不错,很有想法,也很有成效。”王处长听完,终于给出了肯定的评价,“尤其是你能想到用数据来支撑管理,这点很难得。看来你们轧钢厂食堂,确实是出了个难得的人才。”
杨厂长和李怀德脸上都露出了笑容。
“不过,”王处长话锋一转,看着何雨柱,眼中带着一丝考较的意味,“管理是骨架,饭菜的味道才是血肉。光管理好,饭菜不好吃,那也是白搭。何雨柱同志,你的厨艺,我们也略有耳闻。正好,今天晚上我们几个老伙计有个小范围聚餐,地点嘛,就定在你们食堂小灶。怎么样,有没有信心,再给我们露一手?”
图穷匕见!调研管理是假,考校厨艺才是真!或者说,两者都要看!
杨厂长和李怀德都看向何雨柱,眼神里带着鼓励,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。这可是在市局领导面前展示厂里形象的关键时刻!
何雨柱心中瞬间转过无数念头。他知道,这不仅仅是一顿饭,更是一次关乎他个人前途,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关乎轧钢厂脸面的“大考”!领导们吃惯了山珍海味,用食堂的普通食材做出让他们满意的菜肴,难度极大。
但他骨子里属于特一级厨师的骄傲和自信,在这一刻被彻底激发。他迎着王处长考较的目光,没有丝毫退缩,挺直了脊梁,语气坚定而自信:
“请领导放心!我一定竭尽全力,让各位领导尝尝我们轧钢厂食堂的家常风味!”
“好!要的就是这个劲头!”王处长哈哈一笑,似乎对何雨柱的自信很满意。
从杨厂长办公室出来,何雨柱立刻赶回食堂,大脑飞速运转。时间紧迫,必须立刻确定菜单,准备食材。他再次面临和上次招待工业局领导类似的困境——食材有限!食堂小灶的储备本就不多,而且不能动用为全厂职工准备的大锅菜食材。
他迅速清点了小灶仓库:一块上好的五花肉,半只鸡,几条黄花鱼,一些鸡蛋,豆腐,以及常见的蔬菜如白菜、萝卜、土豆、青椒等。调料倒是齐全。
如何在有限的食材内,做出既能体现功底,又让领导们觉得新鲜、满意的菜肴?
他沉吟片刻,心中很快有了决断。不能追求菜品的繁多和珍贵,而要在“精”、“细”、“巧”和“味型搭配”上下功夫。
他定下了六菜一汤的菜单:
1. 主菜:红烧肉——考验火候和调味的基本功,要做到肥而不腻,瘦而不柴,色泽红亮。
2. 河鲜:干烧黄花鱼——展现对鱼类烹饪的理解,要求鱼肉鲜嫩,汤汁收紧,味道浓郁。
3. 禽类:宫保鸡丁——经典川菜,考验对复合味型的掌控,要求鸡丁滑嫩,花生酥脆,酸甜麻辣平衡。
4. 素菜:开水白菜(精工版)——看似简单,实则极考验刀工和吊汤功夫,是化平凡为神奇的典范。
5. 豆腐:麻婆豆腐——另一道经典川菜,要求麻、辣、烫、香、酥、嫩、鲜、活,八字诀缺一不可。
6. 时蔬:清炒菜心——最简单的往往最考验火候,要求菜心碧绿清脆,不失其本味。
7. 汤品:鸡茸豆花汤——制作繁琐,要求汤色清澈,豆花嫩滑,鸡茸细腻,味道鲜美醇厚。
菜单定下,何雨柱立刻召集后厨所有人员,包括刘师傅在内,进行紧急动员和分工。他将每道菜的制作要点、火候要求清晰地交代给主要负责的厨师(大部分关键菜品由他亲自操刀),要求大家通力合作,务必做到最好。
整个后厨如同上了发条的机器,高速而有序地运转起来。切配声、灶火声、何雨柱沉稳的指令声交织在一起,气氛紧张而热烈。连刘师傅这次也不敢怠慢,毕竟是在市局领导面前露脸,搞砸了谁都担待不起,他老老实实地负责了一道辅助菜肴的准备工作。
何雨柱更是全身心投入。他系上围裙,站在灶台前,眼神专注,仿佛进入了某种忘我的境界。炒勺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,翻飞起伏,精准地掌控着每一分火候,调和着每一种味道。
红烧肉在他手下变得色泽诱人,香气扑鼻;干烧黄花鱼形态完整,汁浓味厚;宫保鸡丁的荔枝味恰到好处;那看似清汤寡水的“开水白菜”,汤底却是用鸡、鸭、火腿等多种原料精心吊制,清澈见底,味道却层次丰富,鲜美无比;麻婆豆腐红油赤酱,麻辣鲜香,令人食指大动……
他不仅追求味道,更注重摆盘。普通的食材,经过他的巧手设计和雕刻点缀,变得如同艺术品般精致。连那最简单的清炒菜心,也被他摆成了翠绿欲滴的扇形。
当晚,小食堂里,当这六菜一汤被依次端上餐桌时,原本还带着几分考较心态的王处长和刘科长,眼睛都直了!
这色泽、这香气、这造型……哪里像是工厂食堂能做出来的?分明是顶级酒楼的水准!
杨厂长和李怀德虽然早有心理准备,但看到如此精致的菜品,心中也是震撼不已,脸上倍觉有光。
“老王,老刘,来来来,别客气,尝尝我们小何师傅的手艺!”杨厂长热情地招呼着。
王处长率先夹起一块红烧肉放入口中,细细品味。下一刻,他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彩!那软糯香醇、肥而不腻的口感,那复合而和谐的调味,简直无可挑剔!
他又尝了干烧黄花鱼,鱼肉鲜嫩入味;吃了口宫保鸡丁,味型平衡完美;最后,他舀了一勺那看似最简单的“开水白菜”的清汤,送入嘴里……瞬间,他整个人都愣住了!
那汤,清澈见底,入口却鲜美得难以形容,各种食材的精华完美融合,温润地抚过味蕾,带来极致的享受!
“这……这汤……”王处长看着何雨柱,脸上满是难以置信,“这真是用食堂的食材做出来的?”
何雨柱微笑着点头:“是的,王处长。主要用了鸡骨架、火腿边角料和一些简单的香料。”
王处长深吸一口气,看向何雨柱的目光,已经彻底变了,从之前的审视、欣赏,变成了毫不掩饰的惊叹和赞许!
“好!好!好!”他一连说了三个好字,“杨厂长,李主任,你们轧钢厂真是藏龙卧虎啊!何雨柱同志,了不起!真是了不起!你这手艺,你这心思,放在哪里都是这个!”他竖起了大拇指。
刘科长也吃得赞不绝口,对何雨柱刮目相看。
这顿饭,宾主尽欢。王处长和刘科长吃得满意,聊得开心,对轧钢厂的后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,尤其是对何雨柱,更是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。
送走领导后,杨厂长用力拍了拍何雨柱的肩膀,脸上是压抑不住的喜悦:“柱子!好样的!你今天可是给咱们厂立了大功了!给我,给老李,都挣足了面子!”
李怀德也兴奋地说:“我就知道你小子行!没想到你这么行!连王处长那种见多识广的老饕都给镇住了!”
何雨柱擦了擦额头的汗,虽然疲惫,但心中充满了成就感。他知道,这次“大考”,他不仅顺利通过,更是超额完成,赢得了至关重要的认可。
消息很快在后厨传开,马华等人欢呼雀跃,看向何雨柱的眼神如同仰望神明。连刘师傅,在尝了何雨柱做的菜边角料后,也彻底沉默了,那是一种技艺被全方位碾压后,生不出任何比较之心的绝望。
“雏凤清于老凤声”。何雨柱用他无可挑剔的厨艺和卓有成效的管理,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自己的价值。他在轧钢厂的地位,已然稳如磐石。而这次在市局领导面前的惊艳表现,无疑又为他未来的发展,铺就了一条更宽广的道路。
然而,站在小小的成功之上,何雨柱并没有迷失。他深知,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。厂内的嫉妒,院里的算计,并不会因此消失,反而可能因为他的愈发耀眼而变本加厉。
但他无所畏惧。他收拾好灶台,脱下围裙,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,目光平静而坚定。无论前路还有多少挑战,他都将凭着一身技艺和一颗通透的心,一步步走下去,守护他所珍视的一切,书写属于他自己的,更加辉煌的篇章。夜色已深,但他的前路,正被自己亲手点亮,愈发明亮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