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书机
一个莫得感情的推书机器

完整版的柏林苍穹下小说在哪里可以免费读到?

男女主角是林墨艾莉卡的连载都市日常小说《柏林苍穹下》是由作者“爱吃荔枝红茶的方平”创作编写,喜欢看都市日常小说的书友们速来,目前这本书已更新187120字,最新章节为第12章。主要讲述了:古德里安将军办公室打来的那个电话,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(至少表面平静)的湖面,在设计办公室乃至整个试验场的小范围内引起了难以言喻的震动。霍夫曼工程师再次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大半天,出来时脸色阴晴不定。林墨…

完整版的柏林苍穹下小说在哪里可以免费读到?

《柏林苍穹下》精彩章节试读

古德里安将军办公室打来的那个电话,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(至少表面平静)的湖面,在设计办公室乃至整个试验场的小范围内引起了难以言喻的震动。霍夫曼工程师再次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大半天,出来时脸色阴晴不定。林墨则陷入了更深的焦虑。被盖世太保“记录在案”已经足够糟糕,如今又引起了古德里安这种级别将领的注意,这完全违背了他“低调自保”的初衷。他感觉自己像是一叶被卷入激流的小舟,完全无法控制方向,只能被汹涌的暗流裹挟着冲向未知的险滩。同事们看他的眼神已经不仅仅是好奇或疏远,而是带上了一种敬畏和距离感,仿佛他是什么不可预测的危险物体。只有老绘图员弗里茨,在一次只有两人的茶水间里,低声嘟囔了一句:“小子,你这风头出得有点大啊,小心点。”这算是某种程度的善意警告。

压力之下,林墨反而强迫自己冷静下来。他知道,恐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。既然已经无法隐藏,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尽可能地展现价值,并小心翼翼地规避政治雷区。他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处境,并制定新的策略。古德里安的关注,焦点显然在于他的技术见解,尤其是那些关于装甲部队机动性和未来坦克发展的想法。这是一个机会,也是一个巨大的陷阱。他不能表现得过于先知先觉,但又必须提供足够有分量的东西来维持这种“价值”。几天后,霍夫曼的指令下来了,果然与古德里安有关。他将林墨叫到办公室,桌上放着一份正式的文件函,抬头是陆军武器局装甲车辆设计处。“林,”霍夫曼的语气前所未有的严肃,“武器局方面,基于古德里安将军的…兴趣,希望我们就未来中型坦克(他们称之为‘支援坦克’的进一步发展型)的火力、防护和机动性平衡问题,提交一份非正式的、初步的技术评估报告。重点是…如何在现有技术条件下,尽可能实现你之前提到的某些概念,比如更强的火炮和更好的防护。”他顿了顿,目光锐利地看着林墨:“这份报告由你来主笔初稿。我会审核和修改。记住,这是提交给军械局的正式文件,必须严谨、务实,基于可获得的技术和数据,任何夸张和不切实际的设想都是不允许的。明白吗?”

林墨心中了然。这既是古德里安对他能力的进一步测试,也是霍夫曼(及其背后的势力)借此机会向军方高层展示自身价值的机会。而他,则是那个执笔人。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任务。他不能直接画出“黑豹”或“虎式”的图纸,那无异于自杀。他必须将未来的理念“翻译”成1936年德国工业体系能够理解和可能实现的语言。他接下了任务,再次开始了废寝忘食的工作。他泡在试验场的资料室里,查阅所有能找到的关于三号、四号坦克早期设计稿、火炮穿甲弹性能数据、装甲钢冶炼工艺、发动机功率重量比的技术文档。他必须确保报告中的每一个论点,都有当前技术水平的支撑或至少是逻辑上的延伸。在报告中,他谨慎地提出了几个核心观点:1. 火力优先:强调未来坦克的主要威胁将是敌方同类装备,因此主炮穿甲能力至关重要。他委婉地建议为新型坦克规划更大的炮塔座圈和更强的炮架结构,为未来换装长身管50毫米甚至75毫米级别火炮预留空间(此时三号坦克计划装备的还是37mm炮)。2. 倾斜装甲的可行性:不再只是概念草图,而是引用了焊接技术成熟度和某些合金钢的测试数据,论证采用大角度倾斜布置的均质轧制装甲板,在同等重量下能显著提升防护效能的可行性,并给出了几个初步的倾角建议范围。3. 机动性基础:再次强调了改进型悬挂系统(基于他之前的草图思路,但更详细)和更强劲可靠的发动机的重要性,认为这是实现战术机动的基础。4. 成本与效能的平衡:他特别指出,不应追求单一性能的极端化,而应寻求整体效能的最大化,并考虑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工时。这一点是为了避免报告看起来过于“理想化”。他用了大量“可能”、“建议”、“初步推算”、“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”等谨慎的措辞,并将所有建议都包装成“应对未来潜在威胁”、“最大化现有技术潜力”的逻辑推导结果。

报告初稿完成后,他交给了霍夫曼。霍夫曼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审阅,进行了大量修改,主要是淡化了某些过于激进的表述,增加了更多关于当前技术瓶颈和成本约束的讨论,使报告整体看起来更“稳重”和“务实”。但林墨注意到,报告的核心建议——更强的火力预留、倾斜装甲探索、改进悬挂——全部被保留了下来。霍夫曼甚至在最后加了一段,强调这些方向与古德里安将军倡导的“装甲兵运用理念”高度契合。报告被正式提交了上去。没有立刻的回音,仿佛石沉大海。但林墨能感觉到,霍夫曼对他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。少了几分审视,多了几分真正的重视,甚至…一丝依赖。他开始让林墨参与一些更核心的图纸校对和简单的计算工作。

报告递交后的一周,风平浪静。就在林墨几乎要以为这次努力又一次被官僚体系吞没时,霍夫曼突然通知他,武器局装甲车辆设计处的一位主任工程师将来试验场“视察工作”,并“顺便”听取关于那份报告的简短口头汇报。

来自军械局的直接反馈!这无疑是巨大的进展。但林墨的心中毫无喜悦,只有紧张。这位主任工程师会是怎样的态度?是支持还是反对?他的汇报,能否经得起真正专家的挑剔?这次汇报,会是通往更高平台的阶梯,还是暴露他“知识来源”可疑性的审判台?

小说《柏林苍穹下》试读结束!

继续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