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喜欢看都市脑洞小说的你,一定不能错过这本《四合院:献祭癌细胞奖励基因液》!由作者“九州烽火”倾情打造,以325794字的篇幅,讲述了一个关于李安然的精彩故事。快来一探究竟吧!
四合院:献祭癌细胞奖励基因液小说章节免费试读
要知道这年头白面用票买才一毛八分五一斤,不用票也就三毛七。洗一次盆塘相当于吃掉一斤半白面,还是没票的价,谁舍得?
一般家庭或者没这习惯的老百姓,平时在家烧水擦擦,逢年过节才舍得花钱进澡堂。
有工作的倒是有别的选择——去厂里澡堂洗。
比如轧钢厂,每月发澡票,免费洗。票用完了还想洗,要么花钱买,要么看有没有熟人能行个方便。
“好呀好呀,我好久没痛快洗过澡了,就去盆塘!”李安馨高兴地点头。
“安然,要不我们也像你那样,晚上在院子里洗算了?”陈军却有些犹豫,毕竟五毛二一个人,两人就得一块多。这年头五块钱够两口人一个月吃喝了,不是小数目。
“妈,您听我说完,”李安然摆摆手,“这药,您和妹妹先别喝。”
“为什么呀?”李安馨问。
“原因我暂时不能说。”李安然摇头,“妈还好,小妹你性格比较活泼,我怕你误事。”
“我才不会呢!”李安馨不服气。
“馨儿,别闹,听你哥的。”陈军正色劝住女儿,又看向儿子,“安然,你说怎么做,我们都听你的。”
李安然笑着将基因优化液收回祭坛,说道:“谢谢妈。”他心想,只有从祭坛取出的物品才能存回去,这虽方便,却也限制了储物功能,让他略感遗憾。
接着,李安然安排道:“妈,您还是像往常一样就好。妹妹在外人面前别显得太高兴。对了,早上你跟我出去一趟。”
“去哪里?”李安馨好奇地问。
“去钓鱼,多钓点回来,”李安然笑着解释,“既能给你和妈补营养,也能卖给收购站,或者换大米白面之类的东西。”
“钓鱼?哥你还会钓鱼?”李安馨惊讶地睁大眼睛,很快恍然大悟,“是不是那位白胡子老爷爷教的?”
“猜对了,奖你一个包子。”李安然笑着把包子塞进妹妹嘴里。
“唔……(我也想学!)”李安馨的话被堵住了。
“馨儿,别闹!”陈军严肃地看了女儿一眼,“听哥哥的,他不会害我们。”
“哦。”李安馨拿下包子,点了点头。
“放心,以后有好东西,哥还会想着你。”李安然轻轻摸了摸妹妹的头。
“说话算数!”
“说话算数!”
谈完正事,一家三口开始享用难得的早餐。粥香甜爽口,包子皮薄馅多,油香诱人。李安馨吃得很香,陈军也胃口不错,只是担心肠胃不适,没敢多吃。
饭后,李安馨麻利地刷了碗,家务活干得十分熟练。
李安然继续安排:“妈,一会儿我和妹妹去钓鱼,您别总躺着,偶尔出去露个面。有人问起病情,就说感觉好多了,但别表现得太好,该休息还得休息。如果有人来看您,就多聊聊我工作的事,说我病好了,打算尽快去厂里上班。”
听到这里,陈军和李安馨都察觉到了不对劲。
“哥,是不是有人想顶替你的工作?”李安馨问。
“真要是这样,安然,你今天赶紧去找厂里的姚叔,”陈军急忙说道,“这工作是你爸用命换来的,绝不能让别人抢走。”
“妈、妹妹,别急,”李安然抬手安抚,“我让你们这么做,就是为了把那个不安好心的人引出来。”
李安馨满脸困惑:“哥,这究竟是怎么回事,怎么突然就……”
李安然叹了口气,说道:“这事得从昨晚说起。”他简单讲了院子里闹贼,结果没抓到贼,却在菜窖里发现了易中海和秦淮茹的事。
但他没提是自己暗中安排的,只说事后无意中听见有人想顶替他的岗位,具体是谁还不清楚。
其实李安然不是不想全说,只是易中海他们曾想投毒害他母亲的事太过骇人。他怕陈军和李安馨听了承受不住。
就算他们能承受,也难免会在情绪或言行中露出痕迹,那样还怎么引对方出手?
他故意让母亲显得病情好转,就是想逼那些禽兽尽快行动,到时候抓个正着,才能彻底报仇!
“好,我听你的。”陈军心里确实有很多疑问,但还是选择像以往那样相信儿子,“馨儿,你也听哥哥的,不该问的别问,不该做的也别做。”
“知道啦!”李安馨虽然活泼调皮,但也懂得轻重,连忙点头答应。
说完该说的,李安然让妹妹提着桶,自己拿着渔具,推门走了出去。
昨晚的事已经成了整个大院清早最热的话题,人人见面都在或明或暗地交流,确切地说,是各种猜测。
不仅如此,有人倒马桶时没忍住,把昨晚的精彩一幕传了出去。
等李安然带着妹妹李安馨走出大院,进了胡同,他凭借过人的听力,轻易就捕捉到关于昨晚事件的各种说法——就这么一会儿,已经冒出至少五种。
最夸张的是,有人甚至猜测贾东旭——也就是秦淮茹的丈夫、易中海的徒弟——当年因工伤去世,是不是就因为这两人早就勾搭上,嫌贾东旭碍事?
李安然一路走着,听着各种的议论,不禁瞠目结舌。真是以讹传讹,越传越离谱。
“哥,你这是什么表情?”李安馨拎着空桶,瞅着哥哥,“你不会又在盘算什么吧?”
“馨儿,如果我说我要下乡插队,你愿意跟我一起去吗?”李安然自然不能说自己听得见两旁院子里的闲话,就顺势问道,“你要是不愿意,就留下来陪妈在四九城。”
“下乡插队?”李安馨愣了一下,“哥,你怎么会想到这个?”
“你不觉得咱们院里的禽兽太多了吗?”李安然笑了笑。他当然不会说,这个念头是因为万界祭坛,也是为了避开那场风暴,“留下来干什么?整天被人添堵受气吗?”
“爸走后,这些年咱家受的气难道还少吗?贾东旭走了以后,院里给他们家捐了多少回钱?可咱家呢?有谁捐过?”
“哥,咱不需要别人捐钱。”李安馨语气里带着倔强。
“那自然,可为什么有两种对待?”李安然轻轻揉了揉妹妹的头发,“不管什么年代,人心就是最复杂、也最经不住试的。”
“我是这么打算的,回头找找姚叔,看看能不能安排个好点的地方下乡,等过几年形势好了,我们再想办法回来,既给妈减轻负担,也能靠自己生活,这样不好吗?”
“再说现在课也停了,你天天在家闲着,不如跟我出去见见世面。你手续不用办,跟我走就行,我照顾你生活,不会让你饿着。”
“也是,我每天在家也没事,妈现在也好多了。”李安馨想了想,“但哥,就我们俩去吗?妈一个人留在院里,不还是要受欺负?”
“放心,我也考虑过。”李安然笑了,“妈如果愿意,就和我们一起走。如果不愿意,那在我们离开前,我会让院里那几个禽兽没好下场。到时候就算不能完全不受气,也肯定能少受很多。”
“而且再托姚叔帮忙,给妈找份工作,以后谁还敢说闲话?我们每年争取回来一两次,或者接妈过去住一阵,不也挺好?”
“好,这办法好!”李安馨连连点头,“哥,我听你的,跟你下乡当知青去。”
“真听话。”李安然又揉了揉妹妹的头发,那手感实在太好。
“别揉了,都乱了。”李安馨噘嘴说着,却一点没躲。
两人一路走一路聊,聊以后的好日子,聊下乡去哪里合适。初夏的阳光洒在兄妹身上,衬着那条充满年代感的胡同,像一幅温柔的画。
李安然要去钓鱼的地方离南锣鼓巷不远,从家往西走一公里左右,就是什刹海公园。
穿过万年胡同,往上走是后海,往下是北海公园。每年冬天,不少人在这儿滑冰、打雪仗;而春夏秋三季,这里就成了很多人钓鱼贴补生活的地方。
院里三大爷阎埠贵就常来。以前学校没停课时,每逢周日,他就骑上自行车带上钓竿来这。按他的说法,这既能打发时间又不花钱,钓到小鱼改善伙食,钓到大鱼就让傻柱帮忙卖给轧钢厂,一举多得,多好?
果然,等李安然和李安馨到时,湖边公共区域已经零零散散坐了不少人。
有认识的边钓边聊天,一看就不是那种一心只盯着鱼的真钓鱼人——真正的钓鱼人眼里,除了鱼,什么都没有。
“哥,人不少呢。”李安馨说道。
“没关系,走,哥找个好位置。”李安然说完,领着妹妹沿湖岸走,一边走一边观察水面,同时用自己敏锐的听力捕捉水里的动静。
真不知道这算不算特异功能,反正挺管用。
想听就听,不想听就关掉,甚至还能选择性地听某些声音、自动屏蔽其他杂音,相当方便。
两人走了一段,李安然真发现一个不错的钓点,赶紧过去占好位置,拿出带来的铲子,开始挖蚯蚓。
附近也有人钓鱼,见他们是两个小年轻,也就没太注意。
尤其看见他们现挖蚯蚓,心里更乐了——明显是外行。至于他们为什么来钓鱼,只要不打扰自己,才懒得管。
挖了十几条粗细不一的蚯蚓后,李安然就喊停了。
“怎么不挖了?这点哪够用啊。”李安馨不解。
“放心,够用了。”李安然笑了笑,“蚯蚓只是辅助,我配的打窝料才是关键。”
他拿出之前在家准备的简易版打窝料——没办法,家里材料有限,只能将就。
李安馨凑近一看,打窝料居然有两种:一种是大米,一种是白面。
“哥,用大米白面钓鱼,也太浪费了吧!”
“这才多点东西?”李安然笑了,接着算起账来,“你看,现在白面一毛八一斤,还要粮票。大米的话,好点的两毛三,差的一毛三到一毛六。”
“可我打窝才用多少?就按半斤算,连票的价值往高了估,五毛一斤,半斤也就两毛五。但活鱼呢?收购站两毛一斤收!”
“也就是说,只要钓上一斤鱼,咱就回本了。钓两斤,那就是赚了,明白吗?”
他们说话声音不大,周围几个钓鱼的都没听见,否则非笑出声不可。
账是这么算的吗?
没错,算得确实没错——但问题是,鱼呢?
你哪来的自信一定能钓到?还一斤保本、两斤就赚?要知道后海、北海、什刹海天天有人钓鱼,哪那么容易钓上来?
